浙江在线5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蒋立)宁波港口发达,制造业成熟。近年来,宁波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抓好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摆上重要位置,初步构建了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宁波全市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8所,其中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8所,市级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16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7万人左右,有48个省级示范专业,31个国家级、3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有高职院校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2所、重点(优质)建设高职院校3所,全市高职院校在校学生5.4万人。
宁波市先后获批国家级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0年)、教育部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2013年),2015年,宁波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宁波职业教育进入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行列,成为宁波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宁波职业教育以产业发展、民生需求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注重立法保障,先后出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依法治教水平全国领先。二是育人为本,服务大局。2013年起实施职普融通试点改革,目前已扩大到全大市范围,共有14所中职学校与18所普通高中开展职普融通工作。中高职衔接更加顺畅,宁波中职学生升学比例接近50%,高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三是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就业导向,广泛开展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活动,不断优化职业认知课程,组织编写了12个专业大类生涯教育内容的专业教材。“十二五”期间,各中高职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双证书获取率90%以上,约13万名中高职毕业生投身于宁波经济建设一线。四是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主体特色专业群初具规模,省市示范(骨干、重点)专业68个,基本覆盖全市一、二、三产业。实施宁波市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工程,开展高标准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等项目建设,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五是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专业育人优势,将德育工作寓于学科教学中,全面推行“7S”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专业素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六是立足国情,开放办学。借助全国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优势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平台,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来华留学生教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七是提升质量,技能先行。立足培养大国工匠、大港工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组队,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台竞技,连续6年稳居第一方阵,被誉为技能大赛的“宁波现象”。
2018年职业教育宣传周,跟随笔者一同走进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和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三所职业学校,感受宁波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魅力。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国制造2025”培育新时代工匠
走进鄞州职教中心学校簇新的实训车间,数十台国内先进的数控机床整齐排布,数控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这里进行实训作业。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技能人才。
“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支撑。“宁波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助力试点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先进制造的专业人才,是鄞州职教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娄海滨副校长说。
对标先进制造
专业跟着产业升级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速,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而迫切。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企业越来越需要懂得工业机械操作和维护的技能人才。
为了更好地对接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去年,鄞州职教中心牵头成立了浙江省首家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联盟”,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出“工业机器人”专业,鄞州职教中心紧紧抓住了产业发展脉搏,以专业优势助推学生的就业优势。
“第一届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虽然2019年才毕业,但前景十分值得期待,我们希望学生一毕业就成为马上能上手的技能人才。” 该校机电教学部教研组组长李国庆说,“学校对标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大力培养支撑制造、智造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为学生的美好未来负责,让学生掌握与高端就业和职业上升发展相匹配的技术。”
鄞州职教中心实训大楼实训场景
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成果转化
作为全国十佳创新名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鄞州职教中心的一大教学特色。学校与22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不少老师受邀承担或参与了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鄞州职教中心学生3年成功申报25件专利,其中5件专利实现成果转化,一年创造出100多万元的市场效益。去年,学校师生研发的配抽屉式保险箱智能升降桌在宁波澳柯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试制成功,今年起这款产品将投放美国市场。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鄞州职教中心的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优秀、实践创新能力强,通过与学校合作,把创新项目转变为实际生产力,澳柯公司跻身鄞州区2017年第一批创新型初创企业,我们对未来更深入的合作充满了信心。”宁波澳柯办公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去年起,公司不仅以年薪10万元的底薪提前邀请优秀毕业生加盟,还为优秀职教生提供大学学费和股份。
技能黄埔
培育金牌工匠
每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鄞州职教中心的学生是领奖台上的常客。在2015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获8金,在全国同类中职校名列前茅。2016年,该校包揽了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7个一等奖,再次成为全国技能赛的金牌大户。2017年,该校又以全国技能大赛荣获6枚金牌的好成绩在宁波市中职学校中领跑。
据悉,全国技能大赛只有接近百分之十的一等奖比例,学校三年获得21枚金牌,被誉为职高中的“技能黄埔”。每年,这些金牌工匠们凭借一技之长,或被高职院校提前录取,或被企业早早“揽入囊中”,用实力证明了“技能改变人生”。
“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工匠。” 鄞州职教中心娄海滨副校长说:“技能大赛比的是极致的匠心,我们希望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养与弘扬中职学校的工匠精神。”
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培养幸福职业人
“希望通过几年的教育培养,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稳定的工作,体面的生活,成为一个幸福的职业人。”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张建强的朴素心愿。
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幸福奠基,镇海职教中心真正做到了“走心”。长期以来,学校奉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特色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三创”教育办学特色,坚持“校企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渗透到学生生活每一天的德育心理教育,努力探索既能兼顾为高校输送高质量人才,又能为学生多元成长需求提供适合教育的育人方法和模式,用心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美好未来奠基。
为“心”护航
找回成才自信
镇海职教中心有个“网红”微信公众号——“镇海职教青春阳光”。翻看这个公众号,菜单栏上设置了心理咨询、树洞秘密、身边的榜样等十几项模块,学生只要登录微信界面,就可以随时向专业老师咨询心理方面的问题。
利用微信公众号,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资源与互联网进行有机整合,镇海职教中心构建起了一张虚拟与现实结合、线上与线下联动、时间与空间拓展、自主与互助结合、群体与个体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为“心”护航,学校加大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全校80%的教师通过了心理教育的培训和考试。有了专业心理知识的加持,学生成长的烦恼、日常的小情绪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不仅如此,学校还常常请优秀学生做一些成功故事的分享,激励学生形成更加自信、向上的品格。
镇海职教中心学生正在上实训课
“三创”教育
构筑成才梦想
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三创”教育已经开展许多年了。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为重点的“三创”教育,从培训师资队伍助推“三创”行动、开发“三创”课程点燃学生“三创”火花、设计活动创建“三创”教育载体、打造环境实践“三创”思维、整合资源促成“三创”教育等具体实施途径,逐步理清了“三创”教育工作思路,摸索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三创”教育体系。
从学校实施“三创”教育以来,学生“三创”能力大大提高,“三创”作品明显增多。如展示学生创意思维的创意源,到目前为止,共收集师生创新作品30余件,创意方案和创意点子100余个;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坊,到目前为止,师生累计申请创新发明专利35项;服务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谷,到目前为止,创业项目累计有11个。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获浙江省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比赛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专研思考的好习惯,这些都是支撑实现梦想的重要因素。”张建强表示,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采用各种途径向学生传递这些创业精神,“很多学生将来也许未必会去创业,但这些热衷挑战的创业精神一定有助于学生构筑梦想、实现梦想。”
校企合作
铺就成才路径
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还有一个名字“宁波港口工业学校”。近年来,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出发,学校把临港工业类作为重点专业来发展,逐步取消了烹饪、计算机2个专业,新增了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方向)专业,形成了以具有临港工业特色的机电专业为主干,以加工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旅游服务四大专业群为支柱的专业架构,构建起了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校企互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共同开展学生评价,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校与宁波舟山港集团合作开设的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专业为例,学生入校前,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为目标,进行面试与体检。学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第一学年学生到企业认知实习,第二学年学生到企业专业体验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在宁波港务局培训、顶岗实习,与企业用工实现了零距离衔接。
截至目前,镇海职教中心已有200多名毕业生进入宁波港务局工作,学生就业质量高,部分人的月薪可达到6000~7000元。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深化现代学徒制 校企联合育工匠
在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一群有着“双重身份”的特殊学徒正在跟着师傅学习技能,他们既是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又是龙星物流公司的“员工”。他们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主体下接受职业教育,企业派业务骨干担任学生的副班主任,定期到校给学生上课。高二轮岗实训、高三顶岗实习,都有企业师傅口传心授,手把手教。从“零起点”的学生,到最终无缝“蜕变”为一名企业员工,为学生造就立身之本,这就是现代学徒制的“北仑模式”。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林绿洋介绍说,早在2011年,学校就开始在原有校企合作冠名班级的基础上,试行现代学徒制。“准职业人”的目标培养,让学生更有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
双主体育人 三阶段成才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师傅带徒为主要形式、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学徒制相互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林绿洋介绍说,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要点在于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育人平台。学校通过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共同开展以“职业身份”为载体的校企联合评价;明确企业和职业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责任,服务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
在“北仑模式”中,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概念贯穿学生整个校园生涯。第一学年的“职业融入”、第二学年的“工学交替”、第三学年的“综合实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生产的要求,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创建了三阶段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企业利用学校资源,及早“挑苗子”进行人才储备。在此模式下成长的学生,上手快,就业目标清晰,自我定位准确。
目前,北仑职高学生的实习稳定率和就业稳定率稳步提升,学校为每个毕业生提供3~5个优秀岗位供其选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五年在98%以上,最终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在89.7%以上。
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机器人专业学生技能训练
2+X导师团队 为学生植入工匠基因
在北仑职高,每个实行现代学徒制的班级都配有2+X位导师组成的强大导师团队。该团队由学校首席导师和企业首席导师“双导”为主,联合X个企业师傅组成导师团,对学生的选课、专业技能成长及综合素质养成进行全程指导。
“导师对学生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引路人。”林绿洋介绍说,学校在选择企业师傅的过程中严格把关,要求企业选派的专业课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必需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不仅仅只有技术标准,还要有思想品德、职业精神、忠诚度等标尺。为确保学徒培养质量,学校对于企业师傅带领学徒的数量也有着严格限定,一般每位师傅只带1~2个徒弟。
此外,学校还聘请由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师傅团队”,实施“能工巧匠进学校”计划,并依托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以优秀“师傅团队”带徒手把手教学的形式,把精益求精的“工匠基因”植入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中。实训结束后的学生,个个都获得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深度合作 精准对接产业升级
从原来的“点”上发展到现在的“面”上拓展,至今北仑职高已实现深度合作企业94家,行业16个。从与学校共同制定育人计划,到选派骨干专门为在校生授课,再到免费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巨大的人力成本。但在高素质毕业人才的吸引下,仍不断有企业争相进校,主动要求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试点。
用人单位普遍人认为,传统的社会招聘虽然成本低一些,但找到的员工相较于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流动性大,较难职业化。“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掌握的技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同时,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很高,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更强。” 林绿洋说,产业的升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来支撑,需要入职前就具备工作技能和文化认同,而现代学徒制正好可以培养出这样的职业人。
“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思想和科技发展的优秀人才,更需要一大批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掌握一技之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后者,更是时代急需。北仑职高校长林绿洋说,职业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