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2019年浙江省高考首轮志愿填报启动。每年到这个时候,考生和家长们都很纠结。
无论怎么选,教育界业内人士都建议学生在填报时要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前提。不过,毕竟是人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选择,万一没有选对专业,也不用太担心,很多高校都允许转专业。那该怎么转?钱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曾经转过专业的学姐学长,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千万不要一时兴起 转专业后的课业压力很大
刘俏言是浙江大学2016级学生,昨天凌晨,回顾三年大学生活,她在朋友圈发了一行字:谁知兜兜转转,通过转专业,最后又回到了热爱的专业。当年高考后,她被浙大社会科学大类录取,大一上半学期,她读了旅游管理专业。在大一下学期,她提出了转专业申请,转到了新闻学专业。
“我对新闻一直很感兴趣,但当时浙大在吉林省没有新闻类专业招生计划,最后我只能填了社科大类,打算先进浙大再说。读了快一年,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新闻,就毅然递交了申请。”刘俏言告诉记者,考生填报志愿,很容易被“热门”、“就业”这些因素牵着鼻子走,往往忘记或者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很可惜。
宁波大学2015级的蔡玉莹是准毕业生,当年她通过“三位一体”进了宁大,最初选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归在海洋大类。“当时高考后,我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听说宁大这个专业在全国很有名,我又是舟山人,所以就很自然地选了这个专业”。
大一上学期的某一天,蔡玉莹走错了教室,旁听了一节经济学的课,被深深吸引,“我那时候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是经济学。”学期结束后,她马上向学校提交了转专业申请。
“转专业,很多时候也是无奈之举,转好或者转差都有可能。高考志愿如果能填对,是最好的,不过这个有运气的成分。”浙江大学2016级学生宋鹏宇,大一就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上学期转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他依然对第二个专业不太满意,“我当时很想读信息方面的专业,记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里有一句话——‘电子信息专业,更注重电子’,没注意到话外音——‘偏向电子,信息很少’。”
宋鹏宇告诉记者,他们专业有个同学,大一从数学系转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纯粹是因为他父母觉得数学系纯理论以后不好就业,但后来,这位同学很后悔,因为他读了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致成绩一般。
记者采访发现,有些同学转专业是“一时兴起、不计后果、任性妄为”。浙大一位女同学之前是读艺术类专业,读到大三,她觉得画画没出路,突然想转换跑道,瞄准了计算机专业,转过去后要补的专业课量实在太多,最后只能延长毕业了。
“转了专业,课业压力会很大,我是大一下学期转到经济学专业的,就得先恶补大一上学期的经济学专业课。我有位同学,大二上学期才转过来,只能更疯狂地补专业课。”蔡玉莹特别提醒学弟妹们,转专业之前,需要衡量自己的适应能力、学科基础等,还有弄清楚转的专业到底要学点啥,不能糊里糊涂就转了专业。
转专业人数逐年上升 高校大多放松门槛
“你们专业怎么样?”这是拿到教务处给出转专业最终统计表时,中国计量大学二级学院院长们相互问的最多的问题。该校从2012年起公布的最终统计数据中新增的“意愿流失率”,是各学院最关心的指标数据。
意愿流失率是指专业总申请转出人数与目前专业总人数的比率,代表了专业流动的趋势,被老师们戏称为学生的“跳槽欲望指标”,而部分专业高达25%的“跳槽欲望指标”让专业负责人和领导心惊。
根据中国计量大学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申请转出369人,占全校总学生人数的4.97%,去年同期申请转出262人,占3.49%,意愿流失率上升了1.48%。
转专业人数逐年上升,记者在省内各大高校采访中,都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浙江大学2016级新闻学专业大约50人,这三年陆续转入约20人,转出约6人。
浙大城市学院今年仅大一学生转专业人数就超过了200名,其中大一上半年已转了32个学生,大一下半年申请要转的有173个。该校每年提供约500余个转专业名额,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即可提出转专业申请,之后每学期都有申请机会。
浙江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该校转入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两年每年能转进30人左右。问及原因,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叶晗教授告诉记者:“汉语言文学,大家习惯叫中文系,是个长线专业,永远有这方面的需求。同时得益于这两年国家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文化产业是我省八大万亿产业之一,文化创意行业、旅游文化行业等都在蓬勃发展,博物馆、展览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外的中华文化拓展也在受到各国欢迎,读汉语言文学、学文化,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途。”
支撑学生顺利“跳槽”的,是各高校越来越宽松的转专业政策。
记者采访发现,省内很多高校一般在大一升大二前,都会提供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上,大部分高校转专业奉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即转出时学院不限制,由转入专业所在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即可转专业。同时,在校生还可通过双学位专业和辅修专业进行跨学科选课。
近年来,为了给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省内多所高校都降低了转专业的“门槛”,甚至将时间放宽到大二、大三,对于学期中的转专业申请不设门槛。
“我校一、二、三年级全日制本科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学生在前三个学年学习中,每学期均可在全校范围内提出转专业。”浙江科技学院2017级学生杨丹曾从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科)转到汉语言专业,“当时我去咨询教务处,老师说除了教育部规定的艺术类非艺术类专业之间不能互转外,其他都能转,而且不像以前规定专业前多少名才可以转,我们学校是‘零门槛’。”
其他多所高校老师也透露,现在的总体原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凡注有"浙江在线·教育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教育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教育频道"的电头。